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施工中需注意哪些关键操作以保障防水效果?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凭借其 “主动渗透、自我修复” 的特性,在地下工程、水池、屋面等防水场景中广泛应用。但其防水效果的发挥高度依赖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防水失效。要确保防水效果持久可靠,需重点把控基层处理、材料调配、施工操作、养护等关键环节。
一、基层处理:为渗透结晶 “扫清障碍”
基层是防水材料发挥作用的基础,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对基层的 “洁净度、平整度、湿润度” 要求极高,基层处理不到位会直接阻断结晶渗透路径。
要彻底清理基层表面的 “干扰物”。施工前需清除基层上的浮浆、疏松混凝土、水泥结块、油污、青苔等杂物,这些物质会隔绝防水材料与基层的接触,阻碍活性成分渗透。对于浮浆和疏松部位,可用钢丝刷、角磨机或高压水枪(水压不低于 15MPa)打磨清理,直至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基层;油污需用专用除油剂清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基层无油脂残留。若基层存在较大裂缝(宽度超过 0.3mm)或蜂窝麻面,需先用修补砂浆填充找平:裂缝需沿走向开槽(深度和宽度不小于裂缝尺寸),清理后涂刷防水材料稀释液,再用掺有防水材料的修补砂浆压实抹平,避免裂缝成为后期渗漏通道。
其次要控制基层平整度与干燥度。基层表面需平整但不宜过于光滑,轻微的粗糙面反而能增加材料与基层的接触面积,利于渗透。若基层过于光滑(如刚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需用砂纸或砂轮片轻度打磨,形成粗糙纹理。同时,基层需处于 “湿润但无积水” 状态 —— 干燥的基层会快速吸收防水材料中的水分,导致材料失水过快,无法充分水化反应;而积水会稀释材料浓度,降低结晶生成效率。施工前可提前 2-4 小时洒水湿润基层,用海绵或拖把吸去表面明水,确保基层内部湿润、表面无明水。
要做好阴阳角等特殊部位的预处理。阴阳角是应力集中区,也是渗漏高发部位,需做成圆弧过渡(阴角半径不小于 50mm,阳角半径不小于 20mm),并用水泥砂浆抹弧压实;管道根部、预埋件周围需清除松动混凝土,用修补砂浆填充密实,确保这些部位无松动、无缝隙,为后续防水施工奠定基础。
二、材料调配:把控浓度,激活结晶活性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通常为干粉状,需与水按比例混合调配,调配过程直接影响材料的活性发挥和施工性能。
材料配比需严格按说明书执行。不同品牌的材料对加水量要求不同(通常加水量为粉料重量的 25%-35%),加水量过多会降低材料浓度,导致结晶生成量不足,防水性能下降;加水量过少则材料黏稠度过高,难以涂刷均匀,且水化反应不充分。调配时需用电子秤准确称量粉料和水,避免凭经验估算,尤其要避免为图施工方便随意增加水量。例如,某品牌材料要求加水量 30%,若擅自增加到 40%,会使活性成分浓度降低,渗透深度减少近一半,严重影响防水效果。
搅拌过程需确保 “均匀无结块”。调配时应先将水倒入搅拌桶,再缓慢加入粉料,用电动搅拌器(转速不低于 500 转 / 分钟)持续搅拌 3-5 分钟,直至形成均匀细腻的糊状,无干粉颗粒或结块。搅拌完成后需静置 2-3 分钟,让材料充分熟化,再重新搅拌 1 分钟后使用,确保活性成分完全激活。若搅拌不均匀,材料中未分散的结块会在施工后形成 “薄弱点”,水分易从这些部位渗透,导致局部渗漏。
材料使用需 “随配随用”,避免长时间放置。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加水后会逐渐发生水化反应,放置时间过长(超过 30 分钟)会出现初凝,材料流动性下降,难以涂刷均匀,此时不可通过加水重新稀释使用,否则会破坏结晶成分比例。施工时应根据工程量分批调配,每次调配量以 30 分钟内用完为宜,夏季高温时需缩短至 20 分钟内,避免材料失效浪费。
三、施工操作:确保涂层 “均匀渗透、完整覆盖”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的施工操作需围绕 “让活性成分充分渗透、形成连续结晶层” 展开,重点把控涂刷方式、厚度均匀性和涂层连续性。
涂刷方式需 “先薄后厚、方向交错”。材料通常需分 2-3 遍涂刷,第1遍为 “渗透层”,应薄而均匀,用硬毛刷或专用刮板将材料均匀涂刷在基层上,确保材料充分浸润基层,此时可见基层表面出现 “吸水” 现象,这是活性成分开始渗透的标志。第1遍涂刷后需等待表面初凝(手指轻触不粘手,通常 1-2 小时),再涂刷第2遍,第2遍为 “强化层”,涂刷方向需与第1遍垂直(如第1遍横向、第1遍纵向),以确保涂层覆盖无死角。对于防水等级要求高的部位(如水池底部、地下工程迎水面),可增加涂刷遍数,每遍厚度控制在 0.5-1mm,总厚度达到 1.5-2mm 即可满足多数场景需求,并非越厚越好,过厚易出现开裂。
涂刷范围需 “扩大覆盖,无缝衔接”。防水涂层需超出设计防水区域至少 200mm,例如墙面防水需从地面向上延伸 300mm 以上,确保与相邻部位形成完整防水屏障;管道根部、阴阳角等部位需额外增加 1-2 遍涂刷,形成 “加强区”,涂层宽度不小于 200mm,避免这些薄弱部位成为渗漏突破口。施工过程中要避免漏涂,若发现漏涂需在第1遍涂层初凝前及时补涂,补涂时需将周边涂层打磨粗糙,确保衔接处无接缝。
特殊部位施工需 “精准处理”。对于施工缝、后浇带等易渗漏部位,需先将缝两侧基层打磨粗糙,涂刷 1-2 遍防水材料稀释液(粉料:水 = 1:3),再分层涂刷防水材料,在表面铺设一层无纺布或玻璃纤维布增强,提高抗裂性能;对于穿楼板管道,需在管道周围 200mm 范围内涂刷加强层,涂层与管道表面紧密结合,无气泡、无空鼓,确保管道与基层的缝隙被结晶填充。涂刷过程中若出现气泡,需立即用毛刷将气泡刷破,重新压实,避免气泡残留形成孔隙。
四、养护:为结晶生成 “提供充足水分”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的防水效果依赖于活性成分与水、混凝土中的硅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结晶,养护的核心是 “保持湿润环境,促进结晶充分生长”。
养护时机需 “及时介入”,避免涂层失水过快。一遍涂刷完成后,待涂层表面初凝(约 2-4 小时)即需开始养护,此时涂层尚未完全硬化,保持湿润可促进结晶持续生成。养护过早(涂层未初凝)会冲刷未固化的涂层,导致厚度不均;养护过晚(涂层完全干燥)会中断结晶反应,影响结晶数量和深度。夏季高温或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可在涂层表面覆盖湿麻袋、无纺布,避免阳光直射和强风加速水分蒸发。
养护方式需 “持续保湿”,控制湿度与时长。养护以 “喷水保湿” 为主,用喷雾器或洒水壶向涂层表面喷水,每天喷水 3-4 次,确保涂层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但避免积水浸泡(积水会溶解未反应的活性成分)。养护时长需根据环境温度调整:常温(20-25℃)下养护不少于 7 天;低温(10-20℃)时需延长至 10 天;低于 10℃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膜),避免温度过低结晶反应。养护期间禁止人员踩踏、堆放重物或进行其他工序施工,防止涂层破损。
特殊环境养护需 “针对性调整”。在干燥多风的北方地区或高温季节,可在养护期间定期向涂层表面喷洒养护剂(专用混凝土养护液),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减少喷水次数;在潮湿环境(如地下工程)中,若基层本身湿度较大,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但需确保涂层表面不干燥发白。养护结束后,涂层表面应坚实、无起砂、无粉化,用指甲划刻无明显痕迹,表明结晶反应充分。